作者: 李晓婷 龙健
责任编辑:朱又可 实习生 蔡佳茵 网络编辑:瓦特
2013-12-19
17岁时,郭敬明从杂志上看来一句话:“用企业家的身份经营艺术”,后来他自我分割为两半:“写作、拍电影时我是艺术家的状态,创作完之后,怎么卖它,就是商人的状态。”郭敬明的“商人状态”大获成功,前两部《小时代》,成本四千万,却有七亿票房。“艺术家状态”却饱受“炮轰”,火力指向:拜金、炫富以及肤浅。
2003年,高三的郭敬明经历了人生最焦躁的时期,“每天都在做试卷,一切要听老师和父母的”。
在老家——“三四线城市四川自贡”的郭敬明是一个“中上生”。父亲是化工厂的员工,母亲是银行职员。他们对郭敬明的期待是:考试考一百分,考上好的大学,最后找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。至于写作,他们担忧:“选择这条路是不是太冒险了?”
高一高二,郭敬明两度去上海参加“新概念作文大赛”,都得了一等奖,也见识了上海,“瞬间震坏了”,此外还认识了各地“写文字的朋友”,大家经常在网上聊不同的城市,“就更想从高三那个状态里面逃出去,从老家逃出去”。
高考志愿,郭敬明填的是厦门大学。“城市不在考虑范围之内,全部都以技术参数为标准,看专业、学校、符合分数、招收名额,实用为主。我想报广告专业,厦门大学的广告系还不错,而且分数线比较符合我预测的水平。”结果没考上,落到第二志愿上海大学影视工程专业。
到了上海,郭敬明头一遭感觉到“一种离谱的差距感”,“那时候你才会想说,哇噻,原来这个世界上,这个城市的小朋友们是这样生活的,你在四川是感觉不到这种差距的”。
大一刚开学,老师开出装备清单:一台高像素的相机,一台高性能配置的电脑,一台DV。“那个时候,我们三线(城市)的人,连DV是什么都不知道。”郭敬明给妈妈打电话,说出价格,妈妈半天没说话。隔了两三个月,终于拿到这笔钱,郭敬明却始终不敢问这笔钱是从哪里来的。
参加完“新概念”,郭敬明在主办方《萌芽》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幻想小说《幻城》。不久春风文艺出版社找到郭敬明,希望把他打造成新概念“前辈”韩寒的“反面”——一个是“坏孩子”,一个是“好孩子”,而韩寒此时正在从文学新星转型为赛车手。
大一第一学期结束,《幻城》改成长篇小说出版,一炮而红,接着是另外两本新书:《左手倒影,右手年华》、《梦里花落知多少》,三本书当年合计销量接近二百万册,单《幻城》就有近百万元收入。
郭敬明逐渐意识到:“原来靠写作,就可以满足我的生活,这样就不需要再去找工作,因为你找工作,搞不好还没有写书的钱来得多。”他就此决定:把写书当作主要的职业。
作家当了没多久,郭敬明开始好奇写书之外的整个出版行业的事情,比如:下游的发行是怎么样的?折扣怎么结算?问得越多,知道越多。2004年,郭敬明决定成立一个工作室,办一本杂志。原因是,“我想看的杂志,我买不到,我就自己办一本”。
他去跟春风文艺出版社谈:我想做一种介于杂志和书之间状态的东西。对方不懂:这到底是什么状态?他回答:我不能凭空描述,只能做给你看。冲着郭敬明畅销小说逐渐树立的招牌,春风文艺最后同意:你需要什么,我们支持你,剩下你自己来做。
《岛》的发行量做到每期18万本,“整个渠道从出版商、下游书店的老板,到作者,都赚到了钱,同时产生了新的业态”。今天的郭敬明回头去看:“那是我21岁做的东西,算成功,但是对30岁的我来讲,就是不成功的。”它影响力还不够。
2006年,郭敬明与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合约到期。这回长江文艺出版社来找郭敬明。郭敬明的想法更眉目清晰:我就做一本杂志,月刊。
出来的《最小说》,和之前的《岛》相比,更制度化,更商业化。“《岛》是不固定时间出版的,我想几个月出版就几个月出版,内容一直换,风格、封面也每本都不一样,我们的人员也非常随性,不要求几点上班,大家住在一起,起床了想上班就上班,不想上班就出去逛街了。”
到《最小说》,工作室模式彻底转变为公司模式,员工必须每天上班,杂志每月固定时间出版。郭敬明自己也开始全新的工作方式:每天定点上班,从上午10点,到晚上9点、10点,他必须在公司出现,下了班回家,其实他还在继续工作。
代价是:最初的小团队分崩离析,有些朋友没得做了。“一开始大概十个人左右,你靠情感就足够维护了,但是现在公司六十几个人,签约作家一百多个,没有制度就不行了。你可以跟十个人做非常好的朋友,大家彼此信任,赴汤蹈火,你不可能跟五百个人一千个人做好朋友,就是员工和老板。这中间每一次跳跃,对我自己来说,都是血淋淋的过程。”经过“血淋淋”之后,郭敬明的经验是:“照过,照样坚持。在你的坚持面前,任何事都不是事。”
2007年,《最小说》的单期最高发行量达到70万册。2008年5月,郭敬明以850万元的身家第五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名人榜,同时,《纽约时报》报道了郭敬明,称他为“中国最成功作家”。2013年最新的数据,郭敬明的身家超过了7亿。
17岁时,郭敬明从杂志上看来一句话:“用企业家的身份经营艺术”,觉得“很妙,很有道理”,写在了散文里。
当时还是“小朋友”的郭敬明,没有机会亲身实践,后来他体会到那句话的意思是:“如果是经营者的身份,就不要把自己摆到艺术家的位置去。”他自我分割为两半:“写作、拍电影时我是艺术家的状态,创作完之后,怎么卖它,就是商人的状态。”
“商人状态”大获成功,前两部《小时代》,成本四千万,却有七亿票房。“艺术家状态”却饱受“炮轰”,火力指向:拜金、炫富以及肤浅。这类批评几乎贯穿了郭敬明出道以来的所有作品,集中在电影《小时代》之上的是一次总爆发。
到了《小时代3》,郭敬明并不打算“校正”:“本身我就没有在电影里宣扬拜金,我们现在国家已经发展成这样了,我们都穿得比以前好,都用iPhone了,那我也不可能回避掉这种东西。”
Comments